孟晓苏详解首支保障房基金

http://fang.tiboo.cn/ 南昌房产网 地产中国网 2011-08-15 15:09
  中国住房:汇力基金能够投入昆明公租房土地一级开发,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?

  孟晓苏:在昆明,公租房项目的土地是依法实行出让的,也就是按照收储成本进行土地协议出让,这不仅使得地方政府增强了持续投资的能力,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公租房的土地供应,也为商业投资机构在一级开发环节留下了介入的接口。在这里,政府的让利体现在两方面:一是按照收储成本进行出让;二是公租房的开发公司为政府专门设立的企业,对其运作也有政策优惠与资金支持。

  中国住房:也就是说,昆明将过去保障房建设中的暗补变为明补,其他则按照类市场的方式进行运作?

  孟晓苏:可以这么说。这种制度设计思路的好处在于,让各类企业能够直接参与保障房的建设,调动了社会力量参与的积极性。例如在土地环节,昆明市设计了商品房与保障房捆绑出让的模式,这就让一级土地开发具备了效益空间。过去许多保障房用地是政府无偿行政划拨,这看似很好,其实增加了地方政府的财政负担,而这部分房子的产权未来也只可能由政府持有,削减了持续投入保障房建设的能力。此前有很多基金想介入地方的保障房建设,但一看土地是行政划拨,产权并不清晰,因此止步不前。

  中国住房:对于昆明的公租房二级开发和持有运营环节,汇力基金是否能够持续介入?

  孟晓苏:我已经看到了可能性,未来将与昆明市积极探索介入模式。这也源于昆明市的另一大制度创新:实行公租房与廉租房并轨的结构模式。在昆明,廉租房和公租房的开发运作模式大致一样,区别仅仅在于房源户型的大小和政府是否进行租金补贴。对于开发和持有运营公司而言,这两类房型的租金统一为市场同类房屋租金的80%左右,但廉租房租户政府将发放一定的租金补贴,或直接给租户或直接给持有公司。再加上这类项目的社区商业运营及收益权,基本能够保证开发公司的效益空间。还是刚刚所说的思路,将过去的暗补变为明补,这不仅让政府尽到了保障的职能,也能让开发及管理公司持续运营。而一旦后者得以实现,金融机构便有了进入的接口。

  用金融长板弥补保障房短板[/  孟晓苏将目前保障房融资比喻为“非诚勿扰”现象:建设方急着找钱,资金方急着投钱,但就是对接不到一起。他认为,除了地方政府在保障房建设机制的设计上要大胆创新、充分考虑社会资金介入的接口外,金融产品本身的创新同样关键。

  依然回到公租房与廉租房这类保障品种。由于该类保障房以租赁为保障形式,即便完成土地出让与开发环节,此后长期的持有环节无疑将占用巨大的资金沉淀---这恰恰是开发企业、金融机构甚至是地方政府对公租房“敬而远之”的原因所在。

  据本报调查,目前各地对公租房建设大致有两类通行做法:一是专门建立国有的公租房开发公司,由其完成从开发到持有管理的所有环节;二是利用公租房与商品房捆绑的形式,将公租房开发交予企业并约定回购,甚至并不约定回购,企业将一并持有运营。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,作为开发企业能否承受如此之大的资金沉淀压力,业界依然存疑。

  “中国并不缺钱。”在投身保险金融行业多年后,孟晓苏得出了这样的结论。他告诉记者,截至2010年底,中国保险资金的规模达到5.4万亿元,而全年收益率仅为4.5%。“如果有种产品能够让险资获得7%~8%的收益,保险公司岂不是高枕无忧了?”孟晓苏提醒记者,公租房只要制度设计恰当,完全能够满足投资者8%的收益率。

  而更长远的设想是,用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()作为公租房的融资平台,能够吸纳更多的社会资金,这恰恰是孟晓苏多年一直极力倡导的。

  早在2005年,孟晓苏便在不同场合呼吁将引入中国,2007年他首次主张用持有保障房,缓解政府资金压力。2008年12月,国务院发布国办发126号文件,要求“开展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试点”,这让孟晓苏一度看到了希望。然而由于种种原因,该项金融创新至今未有实质进展。

  一边有资金,一边有项目,孟晓苏表示,一旦政策允许,他可轻松地以汇力基金为平台成立中国首支保障房RE?鄄ITs。曾有澳大利亚媒体将他称为“中国的之父”,孟晓苏说“叫早了”,因为“中国内地还没有”。

  中国住房:近年来,你曾在不同场合呼吁中国大陆应该引进,这一金融产品是否符合中国的市场情况?

  孟晓苏:在国外是一种已经成熟的金融产品,它以房屋租金收益作为上市的条件,特别适用于稳健型的投资资金。比如说社保、养老保险等资金,对于投资回报的要求并不高,但要保证长期、稳健的持续收益,房屋租赁恰恰能满足这些要求。而且,由于持有的是不动产,物业的增值还将形成另一部分的收益。

  相当于把固定的房地产金融化并且证券化。对于大量养老、保险资金沉淀及民间储蓄巨大的中国而言,是再合适不过的金融产品。

  中国住房:将不动产证券化,意味着可以让更多的人享受真正的房屋投资收益。

  孟晓苏:这恰恰是在中国大陆应该推行的重要原因之一。多年来的楼市调控,主要是通过抑制投资投机性需求来平稳房价,但如果各类资金得不到疏通分流,楼市调控就难免“按下葫芦浮起瓢”。可以将住房的使用属性和投资属性分开,让人们不买房就享受资产升值的收益,并且可以让更多的百姓加入这个投资的队伍,避免了当前住房投资中财富积聚的马太效应,在一定程度上也解决了公平的问题。

  中国住房:目前来看,公租房是试点的最好载体?

  孟晓苏:我曾在2007年便提出用持有租赁型保障房,原因有两点。

  首先是政府需要。目前我国保障房建设进入高峰期,拥有最多租赁房又最缺钱的恰恰是地方政府。现在各地纷纷发行国债,我认为这只是吃了片止痛药。既然能发债,为什么不能发,把充裕的流动性利用起来?

  其次是试点需要。通过以保障房为切入口,可以为争取到相对宽裕的试点环境,例如税收优惠政策,这有利于在中国的起步。

  我的主张是,先由政府成立公租房机构进行开发和管理,然后将这部分资产打包成产品上市,引入各类社会资金,转换出政府资金还可以持续投入保障房建设。租金收益来自两部分,一是租户缴纳,二是政府对保障人群的租金补贴。此外,社区商业的运营也可以对收益进行补充。

  中国住房:我国保障房的规模建设,为地产金融创新创造了较大的空间。

  孟晓苏:反过来说,必须通过金融产品的创新,保证我国保障房建设这一民生重大工程的顺利完成。1998年房改后的十年间,我国为了发展商品房市场,缺了保障房建设这一课,不能不说是绕了一个大弯子。2007年,我国开始加大保障房建设力度,但近年来有种趋势是,通过压制商品房市场来平衡保障房的需求,我并不赞同。

  目前来看,无论是商品房还是保障房,对我国而言都是短板,不能为了补任何一块而锯掉另一块来求取平衡。真正的长板是什么,是钱,是流动性,我们亟需通过金融创新,用钱的长板来弥补保障房的短板,这才是解决问题的良方。

编辑:田领高

(0人)这篇文章真不错!

本文导航提示:键盘也能翻页,试试“← →”键

转发分享到: 分享到QQ空间QQ空间   新浪微博    腾讯微博   人人   开心   豆瓣   收藏 新鲜事
>>浏览更多房地产最新资讯,了解更多新盘资料,请点击进入南昌房产网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