孟晓苏详解首支保障房基金
地方财力成为当前保障房建设的最大掣肘,融资机制亟待突破。中国房地产开发集团总裁孟晓苏接受中国建设报独家专访,畅谈首支保障房基金投入昆明始末,并对双轨制住房体系、保障房金融创新积极建言。
随着我国保障房建设进入高峰期,特别是以公租房为主的租赁保障体系日渐清晰,地方政府财政压力与金融机构介入动力与日俱增。近日,汇力基金40亿元投入昆明公租房,为当前亟待突破的保障房融资机制提供了参考模板。 作为我国首支保障房基金的发起人,孟晓苏的身份特殊。早年曾掌舵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最大的保障房开发公司---中房集团,后投身金融业致力房地产融资创新,如今再度回归到保障房领域。 孟晓苏说,这一切源于他的“保障房情结”。多年来,无论是政、企、学何种身份,他总是大胆对当前保障房制度提出独到见解,亦为各界瞩目。近日,孟晓苏在昆明接受《中国建设报·中国住房》独家专访,畅谈首支保障房基金出台始末,并对双轨制住房体系、保障房金融创新积极建言。 “在我国的住房体系中,保障房和商品房都是短板,不能为了补任何一块而锯掉另一块来平衡。昆明的经验告诉我们,保障房建设不仅需要城市管理者的决心与热情,更需通过创新,建立健全的资金筹集与运营管理机制。”孟晓苏一语中的。 昆明的“接口”[/ 为什么是昆明?这是本报记者面对孟晓苏提出的第一个问题。孟的回答是:城市管理者的“决心与创新”。 汇力基金于2009年在天津成立,目前总规模约100亿元。按照孟晓苏的说法,该基金公司创立的初衷便是为了推动我国的保障房建设。但此前他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投资项目,而主要以投资旧城区改造为主。 事实上,与限价房、经济适用房不同的是,廉租房、公租房因为产权不可流动,成为地方政府建设保障房的主要资金缺口。由于没有足够的收益率,运营管理模式也并不健全,社会各类力量对此也是望而却步。 但在昆明,孟晓苏找到了“接口”。原因在于,昆明实行公租房与廉租房并轨的结构模式、租赁房建设用地依法实行出让的土地价值模式,这不仅增强了地方政府持续投资的能力,也在多个点位预留了社会资金与商业机构参与投资和管理的接口。 按照合作方案,汇力基金发起一支规模4亿元的私募股权基金,投入昆明公租房建设中的土地一级开发环节,投资周期大致为1年半到2年。 目前来看,汇力基金并不涉及昆明公租房二级开发和持有运营环节,但孟晓苏说,因为昆明的住房保障制度的创新,让他看到了“更多的可能性”。目前,汇力基金与昆明市政府达成了战略合作协议,未来将就更多环节的合作进行积极探索。 资料显示,2011年昆明市的保障性安居工程目标任务为套,其中廉租住房3万套,公共租赁住房2.5万套,任务总量为2010年的3.3倍。按照套均60平方米、单位建安成本2000元粗略估算,昆明共需150亿元投资,此间还不包括土地收储及出让成本。昆明市相关负责人表示:“建设时间紧,土地需求量大,需配套资金量多。” 除了中央补助及省、市级配套资金共计18亿元外,此前昆明保障房建设主要由银行信贷资金支持。目前,该市四个公租房项目获得国开行云南省分行提供85.19亿元贷款。但按照计划,2011年昆明有15个公租房项目开建,资金压力不言而喻。
编辑:田领高
(0人)这篇文章真不错! 本文导航提示:键盘也能翻页,试试“← →”键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