孟晓苏:险企应作为养老地产项目投资方
养老地产需要创新
《证券日报》:养老地产的成功模式? 孟晓苏:对照刚才说的“”的养老需求格局,以及高、中、低档的不同收入水平,养老地产实际上也需要创新。目前的养老地产盈利模式不清晰,养老地产的盈利周期有多长还不能明确,但我们可以参考国际上的成熟方式。 比如“七分卖三分留”被证明是不错的,即用70%房产出售的收益来支持剩余的30%的养老房部分。不过如果采取这样的方式,项目就又是房地产,而不是养老地产了。所以说,保险公司或者只能等待政策变向。人们需要思考的是,难道养老地产只能由保险公司自己开发吗? 《证券日报》:保险公司如果由养老地产进一步发展到全面布局养老产业,您怎么评价? 孟晓苏:对于养老,保险公司想涉足整个产业链条实在没必要,这不等于又回到计划经济了?社会分工是社会前进的动力,产业的每个环节都有不同机构在做。比如,很多品牌公司的护理已经具备极强的专业及特色,保险公司的养老产业服务为什么不找这样专业机构呢?精细化管理有市锄制可以控制。我认为,最好不让某个公司垄断老人的全部服务,要引入社会竞争,最大化地保障老人的权益。 不过,此前的畸形政策导致保险公司要突破政策做点事儿,我对现在敢于“吃螃蟹”的人表示赞赏,但下一步小而全的发展方向,很难打得过社会化管理的方式。 《证券日报》:房企做养老地产的热情如何? 孟晓苏:房企做养老地产的很少,一是项目投资周期的问题,二是盈利模式的问题。房企做养老地产的主要目的应该是获取贷款支持、获取资金。近几年政策对房地产的打压,使得房企在资金和土地获取价格上都有压力,有些公司名为养老实为获得带有政策性的土地。 《证券日报》:除了涉足养老地产,您认为保险公司还能如何参与养老产业? 孟晓苏:养老地产、养老保险产品,都需要创新。保险公司应积极探索多样化的养老方式,为中高端养老提供方便,积极参与养老地产投资。同时充分利用保险这个特殊工具为养老增加资金提供便利,这都需要创新。 总结起来,保险公司的角色就是投资商,在养老服务上它就是一个金融服务者,不需要做开发商、运营商、服务机构、医疗机构,但可以作为投资者身份参与这些环节。 《证券日报》:在养老地产的政策扶持方面,您有何期许? 孟晓苏:我国的养老产业起步晚,政策扶持力度也有待加大。事实上,我认为保险公司进入到商业地产的开发就应该是允许的,因为政策不允许并不能阻止保险公司的变相操作。 而养老地产在设计上应考虑现存的“70%出售+30%持有和租赁”的模式,政府要考虑到居家养老的这部分商品房是商业地,如果以划拨地去支持商业养老房建设,对地方财政是不利的。 孟晓苏曾引进多项成熟住房金融产品:1996年提出发展“住房抵押贷款”、建立“住房公积金”,1997年提出进行“抵押贷款保险”,2003年提议实行“反向抵押贷款”,1994年著书介绍“股权投资基金”,2005年倡议引进“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”。
编辑:曾蔓婷
(0人)这篇文章真不错!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