专家称:城镇化宁可慢一点但要好一点

http://fang.tiboo.cn/ 南昌房产网 来源:经济导报 2013-06-28 11:03
  吵吵嚷嚷的城镇化终于第一次有了比较明确的路径。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在向全国人大报告城镇化工作情况时,概括为“我国将全面放开小城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,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,逐步放宽大城市落户条件,合理设定特大城市落户条件,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”。

  其实,10多年前我国早已明确了“控制大城市,合理发展中等城市,积极发展小城镇”的城市发展思路,跟目前城镇化发展的路径相差无几。但自从提出“城镇化是中国经济最大潜力”的观点以来,围绕城镇化问题,社会各界的争论激烈而混乱。此次厘清新型城镇化的思路和原则,对于保证城镇化的健康推进具有重要意义。

  在城镇化的三条线中,控制特大城市并不难。人们常常给予在特大城市中艰难谋生的外地人以人文同情,但选择性忽略了特大城市面临的交通、环保、医疗、教育等公共服务的压力。单单堵车一项,不控制人口规模就无解。控制特大城市不用中央政府刻意要求,北京、上海、广州等早已筑起了形形色色的篱笆墙。这些限制特大城市规模的措施虽然屡遭抨击,但是有其必要的一面。

  “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”也没有问题。中等城市既有产业支撑,又有必要的发展空间,处于承上启下的中间环节,可以适当加快发展。

  最容易出问题的是“积极发展小城镇”。“积极发展小城镇”面临“钱从哪里来、人往哪里去、产业如何支撑”三大尖锐问题。其中,资金来源又是首要的问题。

  由于经济增速下滑,地方财政吃紧,目前基层地方政府最想干的事情就是征地、卖地、造城。其结果就是地方财政腰包鼓了,但资金大量沉淀在空置楼房上,还款的压力则顺延给下一届,下一届再顺延到下下届,最终通过财政核销或央行发钞票注水而消灭。如果这样,城镇化将演变成一场巨大的灾难。事实上,目前多个地方曝出的筹资多少亿建设新城,已经显示出强烈的造城大跃进的倾向。以城镇化的名义,行卖地圈钱之实,全然不顾未来巨大的浪费和沉重负担,这是最令人不能容忍的地方。

  城市的发展有其内在规律。一个城市从产生到成熟,至少要经过几十年、几百年的时间。城市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结果。先有生产,有了生产才有商业流通,有了流通才有人流的聚集,生产者和商人需要衣食住行和各种服务,便有了城市。如果先造城,再“拉客”,再搞产业规划发展,那么不仅“客”拉不来,拉来也留不祝泰山不是垒的,城市不是“造”的。人为造城,颠倒了城市发展的一般逻辑,割裂了人财物之间的内在联系,必遭失败。

  现在的问题是:如果政府不主动推动,那么城镇化将极其缓慢,发掘“中国经济最大潜力”就无从谈起;如果主动推动,就有人为造城的风险。怎么办呢?

  首先,要把城镇化当做十几年、几十年的长期发展战略,不要求“立竿见影”。其次,要坚持“产业先行”的原则。如东营市的产生,先有油井,再有钻井队,再有生活设施和家属区,再有东营市。毕竟,经济发展才是城市发展的原始动力。再次,要谨慎控制小城市的发展速度、节奏和规模。“积极发展”是态度,“谨慎控制”是行动原则。要特别防止地方政府借口小城市发展,通过大量卖地解决财政困难问题,尤其要想办法解决一届政府举债“管借不管换”的问题。

  列宁在目前已知的最后一篇文献《宁可少些,但要好些》中,对苏维埃工农检察院机构和人员膨胀的问题提出了批评,指出:“我们应该遵守一条准则,宁可数量少些,但要质量高些。”借用列宁的话,在城镇化发展的战略上,我们应该宁可慢些,但要好些。

编辑:曾蔓婷

(0人)这篇文章真不错!
转发分享到: 分享到QQ空间QQ空间   新浪微博    腾讯微博   人人   开心   豆瓣   收藏 新鲜事
>>浏览更多房地产最新资讯,了解更多新盘资料,请点击进入南昌房产网首页